这些没用的小东西 正成为年轻人的“续命神器”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在被KPI、DDL(截止日期)和无休止的会议轮番轰炸后,身心俱疲地瘫在椅子上,无意识地打开购物软件。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最终停留在一个造型奇特的笔筒、一盆不需要阳光的假绿植,或...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在被 KPI、DDL(截止日期)和无休止的会议轮番轰炸后,身心俱疲地瘫在椅子上,无意识地打开购物软件。

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最终停留在一个造型奇特的笔筒、一盆不需要阳光的假绿植,或是一只丑得可爱的解压捏捏乐上。

你清楚地知道,这些东西“没什么用”,但在下单付款的瞬间,一股奇异的满足感和治愈感却油然而生,仿佛为紧绷的精神世界找到了一个微小的泄压阀。

这些没用的小东西 正成为年轻人的“续命神器”-图1
图源:自己拍的

那么,为什么购买一些看似“没用”的小东西,会带来如此强大的治愈作用呢?今天就来聊聊。

微小选择也有巨大能量,帮你找回失控世界里的掌控感

首先要强调,这真的不是消费主义沉溺!

用小小的支出,支撑起我们对生活的热爱——这是在能承受范围内、看似“乱花钱”实则精打细算的前提下,精心策划的“心理自救”。

它赋予了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同时提醒我们:真正的快乐,往往藏在那些不起眼的细节之中。

尤其是,现代职场对于许多打工人而言,是一个充满“身不由己”的场域。

从工作任务的分配、执行时间的规定,到冗余僵化的流程和复杂难搞的关系,打工人常常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缺乏掌控的状态。这种“失控感”不仅让人感到压抑,还可能引发焦虑、无助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为了对抗这种感知控制的缺失,人们会自发地在其他领域中寻找能够恢复掌控感的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感知到外在环境失控时,往往会通过某些简单的、结构化的行为,比如购物、整理等来重建内心的控制感。

比如,有研究发现:孤独感会威胁个体的控制感,让人觉得生活失控,因此孤独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功能性或实用性的产品,以此弥补内心的不安[1]。

同样,当我们无法决定项目的走向,也无法选择合作的同事时,至少可以选择购买一个印着“禁止蕉绿”的手机壳。

购买那些看似“没用的小东西”,其核心魅力就在于整个决策过程的低投入、低风险,却能带来高自主性。

例如,买一支别致的钢笔,既不需要向上级汇报,也无需担心决策失误带来的严重后果,更不用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中权衡。从浏览、挑选到下单,整个过程完全由“我”主导。

“买或不买”这一简单的选择,实际上为打工人提供了一种久违的、纯粹的掌控感。

这件小物品本身是否有用,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购买行为本身就是一次对自我意志的确认,一次对失控生活的微小反抗。

这些没用的小东西 正成为年轻人的“续命神器”-图2
图源:自己拍的

枯燥生活里的仪式感,抚慰心灵的精心时刻

有时候,我们买的不是“东西”,而是“仪式”。

只要我们想,每天都能买一束鲜花、吃一根冰棒、喝一杯咖啡、来一壶热茶,那些被赋予意义的“春天的第一束鲜花”“夏天的第一根冰棒”“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冬天的第一壶热茶”,似乎显得多余又无用,无聊且矫情。

但正是这些“第一”,在日复一日的平淡中,为生活点亮了一丝浪漫。

它们通过小小的仪式,创造了属于我们的精心时刻,让鲜花更娇艳、冰棒更清凉、咖啡更醇香、热茶更暖心。仪式无处不在,它赋予生活以秩序和意义,让平凡的日子多了一层温度,让枯燥的生活更有层次感。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我们的思考和理解离不开身体的感受和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而仪式通过特定的身体动作和社会情境,让我们身体参与其中,同时影响着我们的想法和感受[2]。

比如,捧起一杯热茶或燃起一支香薰,这些简单的动作会让我们的大脑更专注、更有序,也更容易进入放松、感恩或期待的状态。

换句话说,仪式不仅仅是形式,而是一种通过身体和环境帮助我们调整心态、理清思路的方式。

这些没用的小东西 正成为年轻人的“续命神器”-图3
一按就说“我爱你”的大眼怪,图源:自己拍的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习惯,其实就是一种仪式化行为。

早晨通勤路上买的咖啡、午后开部门会议前点的奶茶、睡前床头燃起的香薰,这些“微仪式”不仅是对身体的抚慰,更是我们为生活建立的秩序、划定的锚点。

它们像开关一样,让忙碌的日子多了一种可以依赖的节奏感。而且仪式感的力量并不仅限于心理上的安慰,它还能通过激活大脑的多巴胺奖励系统,带来情绪上的满足和愉悦。研究表明:

缓解焦虑:对焦虑症患者来说,仪式化行为(比如整理物品或特定的动作)可以有效降低焦虑情绪,让人感受到安稳和掌控感。

改善睡眠:入睡困难的人,通过洗澡、拉窗帘、关灯、阅读等睡前仪式,可以更快进入睡眠状态。

增强情绪连结:在临终关怀中,像“讲故事”这样的仪式能增强社会连结感,帮助临终者获得情绪上的平静和安宁。

提升品味体验:食品体验中加入仪式化行为,比如掰断巧克力、扭一扭奥利奥、舔一舔酸奶盖等动作,能让食物更美味、更令人愉悦[2]。

咖啡的香气唤醒清晨的倦意,奶茶的甜润治愈忙碌的片刻,香薰的气息安抚睡前的焦虑......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仪式,实际上是我们与生活和解的一种方式。在无序的现实中,它们为我们划分出一个个可掌控的舒适小世界,提醒我们,即使生活忙碌、平凡甚至有些疲惫,也依然可以通过这些小小的仪式找到温暖和希望。

功利环境里的价值感,自我肯定的温柔宣言

当人类脱离原始生活,步入文明社会后,虽不再时时刻刻面临生存威胁,却始终无法摆脱对自我的威胁。

所谓自我威胁(self-threat),是指个体的自我概念遭到挑战或损害。

这种威胁无处不在,比如失败、社会评价、压力等日常情境,都会引发内心的冲突与不安[3]。

在这个高度功利化、效率至上与成就导向的社会环境中,打工人更是频繁感受到显性或隐性的否定、有意或无意的漠视,以及向上或向下的比较。

我们的努力往往被视为理所当然,我们的情感需求被贴上“不够专业”的标签,我们的个人价值被粗暴地简化为一串冰冷的绩效数据。

这种持续的价值侵蚀,让我们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鲜活的个体,而更像是一枚随时可以被替换的、名为“人力资源”的零件,从而产生深刻的自我怀疑与存在焦虑。

研究表明,消费是应对自我威胁的一种简单且直接的方式。

物品常被视为自我的延伸,消费品则承载着象征性与符号性价值。因此,通过消费,可以修复并提升受损的自我价值感,成为对自我威胁的一种补偿[3]。

补偿性消费的意义不仅在于安慰自己,更是一种温柔的自我肯定,是在告诉自己“我很好,我值得”。

这些没用的小东西 正成为年轻人的“续命神器”-图4
一只太阳一晒就变红的鸭子,图源:自己拍的

结语

总之,对于在压力和疲惫中前行,上班是“活人微死”,下班是“死人微活”的打工人而言,很多时候,买东西可能是最便捷的“方式,来唤醒疲惫的大脑和重启麻木的身体。

而买那些“没用”但又有点好玩的小东西,更像是对抗平庸生活的一剂调味品,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心理调适策略。

那些“没用”的东西,或许是一束点亮房间的鲜花、一杯甜润疲惫的奶茶,甚至是一个看似无意义的小摆件。它们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难题,却能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循环中,带来一丝新鲜感和趣味。

当生活变得奇奇怪怪时,也会因此多了一点可可爱爱。花小钱买的,不是享乐,是生活。

当然,我们也需要警惕,当这种行为从“治愈”滑向“成瘾”,当“买没用的小东西”从偶尔的调剂变成过度的依赖,甚至成为唯一的情绪出口时,就需要停下来审视自己:我们需要的究竟是这些物品本身,还是更深层次的心理满足?

偶尔的治愈,是对生活的奖赏;适度的节制,则是对自我的善待。

参考文献

[1]李婷, 孔祥博, & 王风华. (2023). 孤独感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其理论解释. 心理科学进展, 31(6), 1078–1093.

[2]冉雅璇, 卫海英, 李清, & 雷超. (2018).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仪式:一种意义深远的重复动作. 心理科学进展, 26(1), 169–179.

[3]孙洪杰, 刘菲菲, 冯文婷, & 崔丙群. (2021). 个体如何以消费行为应对自我威胁?基于导向?路径整合模型的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 29(5), 921–935.

策划制作

作者丨苏静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策划丨符思佳

责编丨符思佳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

本文转载于快科技,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本站只做信息存储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展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1217266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ingfakeji.com/tech/95420.html

上一篇 2025年08月28日 18:15
下一篇 2025年08月28日 18:16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121726690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