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原文完整版(刘姥姥进大观园及相关章回人物分析)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是《红楼梦》的一个小*,作者差不多用了近四回的篇幅:第三十九到第四十二回。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选自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是该回“一宴大观园”的情节。刘姥姥凭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是《红楼梦》的一个小*,作者差不多用了近四回的篇幅:第三十九到第四十二回。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选自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是该回“一宴大观园”的情节。

刘姥姥凭借*为出色的情商给大观园上下带来空前绝后的狂欢。在这场狂欢中薛宝钗、林黛玉以及凤姐、鸳鸯的表现尤其值得玩味。本文根据课文内容以及相关章回的情节,对此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原文完整版(刘姥姥进大观园及相关章回人物分析)

姥姥进贾府,谁解其中味

一、薛宝钗的“不笑”

本文除了第7段对众人笑态的描写外,众人大笑的场景还有两处:“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了起来”(第8段)、“众人已没心思吃饭,都看着他取笑”(第10段)。整个四十回描写刘姥姥引起的群起大笑有6次,第四十一回有11次。这两回很多段落都出现了类似的句子:“众人呵呵大笑”“众人听了哄堂大笑”“众人听了又笑了起来”“说的众人又笑了”“众人听了又都笑起来”。 作者用了许多个“又”字来写笑声不断。整部《红楼梦》中如此多的反复大概也就这两回了。

在所有的众人大笑中,本文第7段写得最为细致。参加宴会的人几乎都被刘姥姥的“喜剧表演”逗得开怀大笑,乃至于失态。可是,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却没有写薛宝钗、贾迎春和李纨的表情。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原文完整版(刘姥姥进大观园及相关章回人物分析)

薛宝钗为何不笑?

李纨早已知晓这是凤姐和鸳鸯捉弄刘姥姥。“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儿不做!又不是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第四十回)

因此,李纨的表情应该和喜剧“导演”凤姐、鸳鸯类似:“撑着”。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因此作者不写。

贾迎春诨名“二木头”。所谓“木头”即反应迟钝麻木。以迎春“二木头”的性格,面对刘姥姥的滑稽表演,其表情应该是微笑。第7段是写众人大笑的笑态,写迎春的微笑,会和整体描写不协调。因此作者不写。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原文完整版(刘姥姥进大观园及相关章回人物分析)

众人大笑

笔者以为,作者不写薛宝钗的表情大有深意。“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薛宝钗目睹了这场喜剧表演。根据薛宝钗的性格和小说情节,薛宝钗的表情要么是本能的微笑,要么是不笑。众所周知,薛宝钗的情感深藏不露,是著名的冷美人,有时甚至冷酷。当王夫人为金钏儿之死难过时,她连“死者为大”的文化传统都不顾,认为金钏儿“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还劝王夫人不必难过,“不过多赏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当年薛潘打死冯渊,薛家就是用权力和金钱冷酷地打发了冤死的生命。薛宝钗向王夫人的建议和当年的做法没有区别。以薛宝钗之聪慧,她一定早就看穿刘姥姥滑稽表演的实质不过是为了邀宠。其情感深藏不露和近乎冷酷的个性使薛宝钗不会和其他人一样笑得失态。小说在此处没有写薛宝钗的表情,但却在第四十二回写了她对刘姥姥所引发的笑话的态度:“所以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薛宝钗当时的表情要么是被滑稽表演所逗的本能的微笑,要么是不笑。

与大笑场面的不协调是作者不写薛宝钗表情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作者或许还有意味深长的暗示。

众人笑得失态和薛宝钗的微笑或不笑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小说的叙述描写来看,刘姥姥的“出色演出”并不亚于当今喜剧演员陈佩斯、赵本山、赵丽蓉、范伟等,所以才能打动众人,让大家拥有了难得的狂欢。第四十二回王熙凤对刘姥姥说“从来没有像昨儿高兴”。纵观整部小说,大观园的女儿们似乎也只有这一次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 在这样的狂欢气氛下,冷美人薛宝钗竟然认为这些笑话“无味”,只是微笑,甚至不笑,可见其内心冷到何等程度。这和金钏儿之死所表现出的对生命的冷漠遥相呼应。然而,整部小说中又充斥着无数的“宝钗笑道”,那么,这样的“笑”又有多少是出自真情呢?恐怕多数都是“装” 出来的。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原文完整版(刘姥姥进大观园及相关章回人物分析)

薛宝钗的“笑”有多少出自真情?

以大观园女儿之聪慧,能看穿刘姥姥言行实质的不只薛宝钗一人,但大家却都能为之开怀大笑,显然刘姥姥的“表演”打动了他们,使他们处于审美状态。然而,对于冷美人薛宝钗,无论是生命之花的过早凋零,还是杰出的喜剧表演——死之悲惨和生之欢乐都不能使之动情。近来孙绍振先生撰文《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笔者却以为薛宝钗式的无情、冷酷只会让人感到可怕。

薛宝钗的无情与贾宝玉的多情注定了两人精神世界的毫无交集,也注定了“金玉良姻”的荒唐与悲哀。如果把《红楼梦》的主题仅仅理解为爱情悲剧的话,那么此处薛宝钗的“不笑”就折射出这一主题。笔者向来以为《红楼梦》的多数情节是全息的。宇宙人生是全息的,古典现实主义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也是如此。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原文完整版(刘姥姥进大观园及相关章回人物分析)

薛宝钗的无情与贾宝玉的多情形成对比

二、林黛玉的“笑”

林黛玉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哭得最美的形象。这个爱哭的人尽管内心充满了对刘姥姥的鄙弃,但还是被其精彩的“演出”所打动,“笑岔了气,伏在桌子上只叫‘哎呦!’”

林黛玉对刘姥姥是鄙弃的。正如前文所言,以大观园女儿之聪慧,能看出刘姥姥言行实质的人绝不在少数。但只有林黛玉当众说破刘姥姥的谎言:

林黛玉忙笑道:“咱们雪下吟诗?依我看,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说着,宝钗等都笑了(第三十九回)

不仅如此,林黛玉还把手舞足蹈的刘姥姥比作“牛”——“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如今才一牛耳。”(第四十一回)。这还不算,林黛玉还将刘姥姥比作“母蝗虫”:

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哪门子的姥姥,只叫他‘母蝗虫’就是了。”说着大家都笑起来(第四十二回)

黛玉一面笑的两手捧着胸口,一面说道:“你快画罢,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携蝗大嚼图》。”众人听了,越发哄然大笑。(第四十二回)

从第三十九回到第四十二回,刘姥姥走到哪,欢笑带到哪。笔者发现,这五回,除了刘姥姥说笑外,就是林黛玉拿刘姥姥的言行说笑。大家对两人说笑的反应也几乎完全相同——都是“众人听了又都笑了起来”、“众人听了,越发哄然大笑”等相似句子的反复。刘姥姥和林黛玉两人的说笑犹如两条叙事线索贯穿这五回,笔者以为,将刘姥姥的说笑和林黛玉的说笑放在一起写,形成对比,意味深长。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原文完整版(刘姥姥进大观园及相关章回人物分析)

林黛玉的笑

从整个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来看,刘姥姥无论是讲故事,还是有意无意的表演都没有讽刺谁,挖苦谁,有的只是自嘲,刻意贬低自己,有意无意地使自己出洋相。可是林黛玉却把刘姥姥比作“牛”、“母蝗虫”。显然,林黛玉的逗笑是对刘姥姥的人格侮辱,是一种刻薄和缺德。

林黛玉刻薄地取笑刘姥姥,却忘了自己的处境其实和刘姥姥很相似。

刘姥姥寄人篱下,仰仗其女婿,但为女婿立了大功;而林黛玉对所依附的贾府却无尺寸之功。林黛玉何以有取笑刘姥姥的资本?联系整部小说来看,应该是林黛玉对刘姥姥这种不惜牺牲个人尊严,刻意迎合富人的行为的鄙弃。在林黛玉看来,尊严是最重要的。这是林黛玉形象最为光辉的一面。但是寄寓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贾府,林黛玉看不到刘姥姥牺牲个人尊严背后的酸楚和无奈。衣食无忧的人很难理解“如果你不是船王的女儿,你必须为一日三餐向全社会低头”的悲哀。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第一次是来打抽丰的,第二次无意打抽丰,却打了个大大的抽丰。刘姥姥只是打了贾府两次抽丰。而一生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其实一辈子都在“打贾府的抽丰”。林黛玉与刘姥姥在知识文化方面有云泥之别,但在依靠亲戚这一点,实为同类人。林黛玉多次拿刘姥姥取笑,侮辱其人格,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取笑,对自己人格的侮辱,而她却浑然不知。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原文完整版(刘姥姥进大观园及相关章回人物分析)

林黛玉嘲笑刘姥姥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处境

林黛玉取笑刘姥姥的时候不会想到,其实贾府待刘姥姥之厚是自己所不及的。贾府女皇王夫人在刘姥姥临走时赠送100两银子,让其“或做小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投亲靠友的”。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贾府帮刘姥姥,算是帮得彻底了。可是,小说前八十回王夫人几乎没有一点对林黛玉的舅母之情。林黛玉逞口舌之快时对此也浑然不觉,不能不说是可悲。

正如前文所言,大观园中,能看穿刘姥姥言行实质的人不少,但只有林黛玉如此取笑刘姥姥。这固然反映了她心直口快,心中有什么就毫无顾忌地说什么的性格,但其刻薄和不厚道也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或许是刘姥姥引来的“开怀大笑”让她忘记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的现实处境,让她沉醉于口舌之快。如此,林黛玉应该感谢刘姥姥才对。可是敏感的冰雪聪明的林黛玉不仅不感谢,还刻薄地侮辱其人格。同类相残,人类的悲剧。如同鲁迅笔下看杀头的看客,从来没有去想有一天屠刀会夹在自己的脖子上。将刘姥姥说笑和林黛玉取笑刘姥姥对比着写,或许正是要反映这种悲哀。

和薛宝钗的“不笑”一样,林黛玉的不自知同样也折射出小说爱情悲剧的主题。从第三十二回“诉肺腑”中贾宝玉说出“你放心”和第三十四回的“手帕定情”后,林黛玉似乎不再敏感多疑了。在她看来,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没有危机了。然而,她与贾宝玉情定之时,更残酷的“风刀霜剑”正一步步吞噬他们的爱情之花。可是她却浑然不知。正是这样的不自知,使林黛玉在爱情悲剧步步紧*之时,毫无预警,毫无准备。悲剧骤然而至,林黛玉的生命之花不能骤然承受如此之重,而迅速凋零。

同样是鄙弃刘姥姥,薛宝钗比林黛玉来得更深。林黛玉侮辱刘姥姥人格的取笑却获得了薛宝钗的赞赏。薛宝钗认为“母蝗虫”三个字实是精彩的比方。林黛玉只是心直口快地说说,薛宝钗却要对林黛玉刻薄缺德的比喻细细地品鉴一番,由此可见薛对刘姥姥的鄙弃程度要深过林。林黛玉尽管鄙弃刘姥姥,但毕竟被其精彩的喜剧“表演”所打动,整个身心都处于审美状态,从而笑得失态。可是薛宝钗却冷漠得微笑或不笑,理智地认为刘姥姥的笑话“无味”。这也表明薛宝钗对刘姥姥的鄙弃程度比林黛玉更深。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原文完整版(刘姥姥进大观园及相关章回人物分析)

薛宝钗对刘姥姥的鄙弃程度比林黛玉更深

三、喜剧“总导演”凤姐和鸳鸯

我们再来看这出喜剧的“总导演”凤姐和鸳鸯。

在这场喜剧中,刘姥姥出尽风头,除了其本人的“出色表演”外,两位总导演凤姐和鸳鸯也是“功不可没”。然而从整部小说来看,两位捉弄人的喜剧策划者都逃脱不了命运对他们的捉弄。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原文完整版(刘姥姥进大观园及相关章回人物分析)

王熙凤对刘姥姥“前倨后恭”

凤姐之所以在贾府立足,除了她是贾府实际权力拥有者王夫人的内侄女之外,就是贾母的宠爱。而贾母之所以宠爱凤姐,很大程度上是她能说会道,会逗自己开心。

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着的美人一般的一个丫鬟在那捶腿,凤姐儿站着正说笑。(第三十九回)

整部小说写凤姐为贾母说笑的情节数不胜数,由此可见刘姥姥只是贾母一时的“女清客”,而凤姐却是贾母永远的“女清客”。 谁更可悲?谁更可笑?不知凤姐放肆地捉弄刘姥姥时可曾想到这点。平日尽情地自我捉弄以博欢,今日尽情地捉弄刘姥姥以邀宠。凤姐对刘姥姥的捉弄也是一种同类相残。

同类相残的凤姐逃脱不了命运对她的捉弄与嘲笑。刘姥姥刚离开贾府的第四十四回,凤姐过生日时,其夫贾琏偷腥。凤姐洒泼,引来贾琏拔剑相向。这是一个笑不出来的笑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是人生的一场大笑话。

凤姐对刘姥姥的态度可谓“前倨后恭”——从傲慢到发自内心的尊重。刘姥姥告别贾府之时,凤姐真诚地向她询问女儿的养护,并请其为女儿起名。对刘姥姥的态度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几日的相处,凤姐充分感受到刘姥姥高超的情商。显然,都是为贾母说笑,刘姥姥的表现要远远胜过自己。一向看重实际才华的凤姐显然被刘姥姥的智慧和胸怀所折服,从而发自内心地尊重她。这也为小说*阶段凤姐向刘姥姥临终托孤埋下长长的伏线。

鸳鸯是这出喜剧的另一总导演。鸳鸯被称为《红楼梦》中最具有反抗精神的奴仆之一。可是这篇课文中,她的表现却奴性十足。

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她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她。(见课文)

鸳鸯要捉弄刘姥姥并没有告诉丫鬟们,但丫鬟们都能猜到她的意图。这表明,平日鸳鸯为哄贾母开心,经常捉弄人。刘姥姥不是个例。最有反抗精神的奴仆人格上仍然是一个奴才,她所反抗的不过是贾赦这种无德无能的“老色鬼”主子而已。“惜老怜贫”的贾母是她忠诚的主子,是她的依附对象。鸳鸯做稳了贾母的奴才,做得有滋有味。为博主子一乐,捉弄比她地位低下的人成了她惯常的生活方式。以致于丫鬟们一看便知她要做什么。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原文完整版(刘姥姥进大观园及相关章回人物分析)

鸳鸯——最有反抗精神的奴仆人格上仍然是一个奴才

常常捉弄他人的鸳鸯终究没有逃脱命运对她的捉弄。第四十六回鸳鸯遭遇贾赦的*婚。虽然她依仗贾母的庇护,成功抗婚,但也给自己的悲惨命运埋下伏笔。

但鸳鸯毕竟本性善良,捉弄完刘姥姥后,又真诚地向她道歉。

当然,参与狂欢的所有人都值得玩味。

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见课文)

以刘姥姥之精明,“礼出大家”绝不是她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进一步地恭维。然而作者却在刘姥姥的感叹中不经意地实现了对贾府的反讽。

刘姥姥喜剧表演的核心就是有意无意地出洋相,大观园里空前绝后的狂欢就是以此为笑点的。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原文完整版(刘姥姥进大观园及相关章回人物分析)

刘姥姥故事中的“味”你感受到了吗

看别人出洋相,以别人出丑为乐者内心其实猥琐。她们最大快乐竟然来自一个75岁高龄寡妇的出丑。所以真正出洋相的是以贾母为首的贾府,而刘姥姥的洋相却大多是装出来的。虽然有尊卑之分,但是在 “以孝治天下”的文化传统中,百善孝为先。看长辈出丑而乐是不善;看地位卑下的长辈出丑是更大的不善,因为这隐含着以势欺人。这位75岁高龄的老寡妇毕竟还是贾府的穷亲戚,这一点贾母和王夫人都是认可的。那么,对衰败了的穷亲戚、穷长辈的取笑又是更进一步的不善。当然这也是不礼和不仁。但是,贾府的太太、公子、小姐和奴仆们几乎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几乎个个都沉醉在刘姥姥出丑所带来的狂欢中。坏人做坏事,我们不会觉得意外。可是,以贾母、王夫人为首的贾府女性大多是本性善良之人。善良之人行不善之事的背后一定有不合理的社会因素,因此它往往超越了个人,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因而也成为真正的深刻的悲剧。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这场喜剧的本质却是真正的悲剧——根深蒂固的尊卑意识和对穷人的蔑视残酷地碾压了孝道文化。这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而这是不合理的——或许这正是曹雪芹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故事中所寄托的“其中味”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展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97552693@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互联网

电脑网络已连接但却上不了网(网络无法使用如何解决)

2023-9-17 21:24:51

互联网

中国十大经典爱情片排行榜(经典国产爱情片有哪些)

2023-9-17 22:14:47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